2020年本刊“第一觀察”欄目曾發表了題為《“瀝”久彌新,長壽的奧秘!》的專題文章。時隔3年,《再談路面“長壽命”》關注長壽命路面發展的難點、面臨的挑戰,針對山區高橋隧比瀝青路面鋪裝現狀提出思考建議,從問題出發探求長壽命路面的發展之道。
長壽命路面研究是加快交通強國建設、推進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新一代路面技術引領未來行業的發展方向,更是國內外公路科研攻關的熱點焦點領域。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衛提出,提升路面使用品質、延長使用壽命是建設綠色、低碳路面工程的首要目標,新一代綠色低碳、長壽命路面技術還需要在材料研發、結構設計、施工工藝和維護技術等方面開展科技創新。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健龍認為,道路材料與結構服役性能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主要集中在力學模型、性能解譯與結構抗力三大方向,倡導用雙模量理論作為路面結構力學響應解譯的力學模型,盡快開發相應的結構分析與設計軟件。
從公路建設的角度出發,長壽命路面的結構、材料和鋪筑技術已經受到了高度關注,取得了一些突破和進步,而從管理養護長壽命的角度出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我國現有高速公路在無改擴建的前提下收費年限一般不超過30年,而長壽命路面的基本標準是使用壽命至少30年,高速公路管理運營單位可能很難以管養出長壽命路面為己任。同時,國內管養領域普遍使用的短壽命預防性養護技術并不符合長壽命路面發展的需求,這甚至還是在管理相對完善、養護資金相對充裕的高速公路領域。作為路網占比更加巨大的普通公路,長壽命路面的管養更無從提及。如果在普通公路領域開展更大范圍的長壽命路面建設和管養研究,創造出的綠色環保價值無疑更為可觀。無論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還是出于節約養護資金的目的,長壽命路面及其科學管養都是必要的。
此外,長壽命路面的科學數據采集和分析,一直是我國長壽命路面技術發展的桎梏。建設數據、養護數據往往均有留存,但并不能開放共享,難以廣泛地用于路面技術的研究。部分養護數據僅是某一時間段的狀態數據,無法反映服役階段具體的性能演化過程。這也需要管養單位在長壽命路面的全壽命周期內持續監測,獲得更豐富、更有說服力的一手數據,而這些數據的分析又能反作用于長壽命路面的技術開發。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長壽命路面依然是公路行業關注的焦點問題。在30年甚至是50年的時間維度里,可持續管養或許決定著長壽命路面能否長壽。
【編輯:朱海洲】
中國公路
中國高速公路